闽院简介 更多

  1924年,转逢和尚将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,礼请会泉法师担任方丈,并协同会泉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。
  1925年9月,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学,会泉法师、常惺法师担任院长,主持院务工作。
  1927年3月,会泉法师任满,推举太虚大师继任。4月,太虚大师就任南普陀寺第二届方丈兼闽南佛学院院长。
  1928年3月,学院创办《现代僧伽》月刊。8月,太虚大师赴欧美弘法,南普陀寺事务由转逢和尚代理,闽南佛学院事务由觉三法师代理。
  1929年冬,太虚大师游历欧美各国归来,亲自主持学院工作。组织“锡兰留学团”于漳州南山寺学习英文以备留学,并改南山学校为闽南佛学院第二院。
  1930年春,太虚大师倡议学院设立研究部,芝峰法师为研究长,大醒法师为副研究长。
  1936年,国民党军157师占驻南普陀寺。
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日本飞机轰炸南普陀寺,闽南佛学院讲堂、宿舍被炸毁,学院即停办。
  1938年,厦门沦陷。1940年冬,筹备复办闽南佛学院,聘请大醒法师重返厦门担任院长职务,并于9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。随后,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,局势紧张,教学不安,复办后的首届学僧于1942年结业。
  1943年,会觉法师任南普陀寺第七任住持后,再度复办闽南佛学院,后因寺院经济困难,维持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即告停办。
  1946年,佛教养正院复办,广心法师兼任院长,宏宽法师任副院长兼教务处主任。
  1950年,佛教养正院改为养正义务小学,免费招收附近儿童入学。后因厦门大学附属小学停办,大量学生并入了义务小学,经济困难,寺院难以支撑,交由地方教育部门接办,改称“东沃小学”。此后,直至1980年,闽南佛学院、养正院一直处于停办之中。
  1981年,妙湛老和尚临危受命,复办佛教养正院,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僧、尼入学,学制两年。至1985年,佛教养正院并入闽南佛学院。
  1985年5月17日,经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,闽南佛学院正式复办开学,妙湛老和尚任院长。学院分男女二部,首开全国佛教院校僧尼同校不同部之先河。院举行开学典礼,并在万石莲寺分设女众部。赵朴初会长出任名誉院长。
  1993年,闽南佛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开学,妙湛老和尚主持开学典礼。后因主客观条件不成熟,于1997年宣布停办。
  1996年1月,闽南佛学院女众部从万石莲寺迁入金榜山紫竹林寺新校园。
  1997年,圣辉法师接任闽南佛学院院长。
  1999年2月,将原佛教养正院并入预科,增设研究生班,使学院具有预科、本科、研究生3个层级培养阶段。所设研究生班,闽南佛学院恢复研究生班,学制3年。
  2001年3月24日,国家宗教事务局将闽南佛学院作为佛教院校接受留学生的试点单位。
  2013年8月7日,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闽南佛学院为高等佛教院校。
  2016年,则悟大和尚接任闽南佛学院院长。

太虚图书馆 更多

闽南佛学院太虚图书馆始建于1989年,于2018年12月迁至南普陀寺图书弘法楼三楼,内设妙老纪念馆。现任方丈则悟大和尚,以妙老“勿忘世上苦人多”和太虚大师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”的悲智心行作为图书馆的场所精神。

太虚图书馆目前除设立在闽南佛学院男众部的总馆外,另有闽院女众部紫竹林分馆。馆际之间由独立数据库连接,图书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统一管理。图书资源统一配置,面向全校师生开放。

闽南佛学 更多

闽南佛学院办院刊已有悠久的历史,早在二十年代先法师会泉老法师创办本院时,即先后发行《现代僧伽》、《现代佛教》、《佛教公论》等期刊,作为全院师生教学与研究的阵地,使师生竞相投稿,培养出一批能写会讲,思维敏捷,信仰笃诚的僧才。写与讲是出家人弘法的重要条件,也是佛教徒特长。众所周知,在印度、中国、日本等佛教流行的国家,历史上都涌现出许多大著作家,大演说家。他们的气质,正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样:“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,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”。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,创造出汉、藏语系大藏经,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。今之学者不应躺在古德已取得的成绩上,而应奋发有为,沿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前进,才能有所发现,有所创新。

本院从一九八五年复办以来,于今已有三十四个年头。在第一届本科毕业僧中,有些人已走上讲坛,又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。为了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,多出成果,发扬本院办期刊的优良传统,《闽南佛学院学报》就应运而生了。